湖北日報訊 未來36年,武漢啥模樣?今日,武漢市召開《武漢2049》遠景發展戰略規劃專題研討會,勾勒、描繪武漢未來美好圖景,在全球視野中找尋未來武漢的位置。
  目標:第三層級世界城市
  《武漢2049》提出,36年後的武漢,是更具競爭力可持續發展的世界城市。
  目前,世界城市分為三個層級。第一層級世界城市指的是在全球具有頂級影響力的城市,也是公認的全球經濟、金融、文化中心,包括紐約、倫敦和東京。
  第二層級的世界城市是在世界上有較大影響力的次級世界城市,通常是重要國家的首都或經濟中心,具有重要的全球影響力,包括巴黎、新加坡、香港、洛杉磯、法蘭克福、悉尼等。我國的北京、上海正處於或爭取成為這個層級的成員。
  第三層級的世界城市通常在洲際有一定影響,是區域的重要文化中心,如羅馬、哥本哈根、芝加哥、大阪、溫哥華、米蘭、多倫多、舊金山、慕尼黑、孟買、新德里等。
  據預測,205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可以判斷屆時中國將有多個核心城市位列世界城市體系,作為中國中部的中心城市和期盼中的國家中心城市,武漢大有希望成為世界城市。
  當然,武漢距離世界城市目標有較大差距。因此,《武漢2049》提出武漢的世界城市目標是分層級、分階段和分功能的。
  在世界城市體系中,武漢瞄準第三層級,聚焦於亞太地區,是亞太地區的國際門戶城市。
  在時間上,武漢實現世界城市的目標要在2030年之後開始培育。
  三大步 邁向世界級
  基於武漢產業發展現狀,結合未來產業結構演變趨勢,武漢世界城市目標不是一步到位。《武漢2049》提出武漢從區域中心到國家中心、再到培育世界城市的“三步走”路線圖。
  第一階段
  國家中心城市成長階段
  到2020年之前,重點打造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影響範圍主要在中心城和“1+8”都市圈,產業表現是工業加速與服務強化。
  這一階段,武漢的世界城市核心職能是現代物流、貿易、高端製造等高端生產相關職能,其次為創新、國內交通門戶等職能。
  第二階段
  國家中心城市成熟階段
  2030年之前,武漢影響範圍從“1+8”都市圈擴展到中三角,產業表現為生產性服務業快速發展,製造業向區域轉移。
  這一時期,武漢的職能重心向技術創新、區域金融中心、亞太總部集聚、亞太交通門戶等核心生產服務職能轉變,同時兼顧貿易、現代物流與高端製造功能的整體提升。
  第三階段
  世界城市培育階段
  2049年之前,武漢影響範圍開始從中三角擴展到更廣泛區域,形成以生產性服務業和區域消費服務為主導的產業表現。
  武漢的核心職能開始朝向更為可持續發展的軟實力,核心職能在於文化集聚度、國際交通門戶、國際企業總部以及金融創新等。
  產業演變——第三產業成經濟增長核心動力
  縱觀國際大城市產業結構的演變過程可以發現,在經歷了工業化階段之後,工業化的中後期都會出現一段時期的二、三產業比重相似的交織階段,武漢當前正處於這一產業交織期。此時產業發展路徑的選擇,決定著未來城市發展的模式與方向。《武漢2049》規劃,分析了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和省會城市的產業發展模式,大致分為兩種:
  第一種是再工業化模式:以合肥、長沙、鄭州等城市為代表。工業化初期和中期是工業超過第三產業,二、三產業平行發展一段時期後,工業再一次反超,繼續保持工業基地的作用。
  第二種是國家中心城市模式:以廣州、上海、北京等城市為代表。第三產業超過工業以後,就出現第三產業持續增長的局面,產業結構更加傾向於向服務業轉型,第三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武漢2049》規劃為武漢長遠發展選擇了第二種模式——國家中心城市模式。
  水資源中國第一
  武漢被稱為“百湖之市”、一城山水半城山,水域面積占全市國土面積1/4,居全國大城市之首,在國內所有大城市中獨一無二。
  然而,1950年到2010年的60年間,武漢水域面積減少了近一半。近20年時間,武漢主城區有17個湖泊被填占。《武漢2049》明確指出,在新一輪的武漢發展中,確立相對穩定合理的生態安全格局首當其衝。
  規劃提出,武漢發展必須有生態底線,1/5的武漢土地應作為生態底線保護區,禁止任何形式的開發與建設。
  圍繞武漢山水特色,規劃提出建設武漢生態藍綠網絡。其中,“藍網”是通過河湖連通,打造“四橫七縱”的11條藍色水道,包括漢江-東湖-嚴西湖-嚴東湖連通河道,後官湖-南太子湖-黃家湖-湯遜湖連通河道,官蓮湖-魯湖-斧頭湖連通河道,府河-東湖-湯遜湖-魯湖連通河道,金銀湖-後官湖-沉湖連通河道等。
  “綠網”是通過串綠入城,打造“六橫五縱”的11條郊野綠道,規劃建設50座郊野公園,在城區規劃24個城市生態公園。
  到2049年,武漢人可以在15分鐘內騎行到一座美麗的湖泊旁邊,可以步行10分鐘達到綠色公園,感受大江大湖大武漢的特有魅力。
  1800萬人口紅利
  中國將迎來人口紅利的拐點這一論斷,已越來越成為共識。聯合國預測,中國人口在2025年左右達到峰值,此後人口將處於持續下降階段。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在相當長的時期里第一次出現了絕對下降。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預測,2013年中國人口紅利拐點出現,2013年勞動年齡人口將不再增長,之後則是負增長。
  武漢是否會面臨“未富先老”的社會難題,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研究顯示,武漢目前有較好的人口紅利,且武漢總人口將持續增長。
  武漢2010年常住人口978.5萬,是中部三省人口規模最大的城市。到2030年,預測武漢總人口為 1300—1400萬人,到 2049年,預測武漢的人口規模將達到1600萬—1800萬人。
  在武漢人口紅利中,“人才紅利”尤其突出。目前,武漢高校數量排名全國第二,僅次於北京。2010年在校本科及研究生數量接近100萬,排名世界第一。
  世界銀行研究報告《2030年的中國:建設現代、和諧、有創造力的高收入社會》中,將武漢與北京(IT與軟件服務)、上海(金融與工程服務)、深圳(物流與商業服務)、成都(航空)併列為“正在成為中國公認的知識與創新中心”城市。
  目前,武漢總人口約1000萬人,其中超過八成的武漢人住在主城區。然而,主城區的面積只占全市總建設用地面積的五成多。未來36年,武漢人口至少會凈增600萬,狹小的主城區能容納這麼多人嗎?《武漢2049》指出,現在武漢主城區還沒有達到向外疏解人口的階段。到2030年之前,武漢主城區人口將會進一步增加,到2049年才會回落。屆時,武漢主城區的人口規模在770萬至850萬之間。
  眼下,武漢新城區人口不多,這一狀況會持續到2030年。此後,新城區的人口會快速增加,到2049年人口數在830萬至950萬之間,新城區人口超過主城。
  武昌火車站可變身“中央火車站”
  武漢是中國地理的“天元”,鐵、水、公、空交通優勢明顯。世界城市均有匹配的高效運營的交通網絡。《武漢2049》提出,2049年,武漢必須成為中國中部的航空與高鐵樞紐。
  對於內陸城市武漢而言,航空樞紐是第一重要的。《武漢2049》建議,武漢在爭取全國門戶機場定位、爭取更多國際航線、擴建飛行區的基礎上,可考慮建設天河機場T4航站樓和第三跑道,發展江夏或東湖第二機場、陽邏小型飛機場。
  在高鐵時代的背景下,武漢發展鐵路和地鐵交通極具獨特優勢。未來,中國南北、東西、西北至東南的三條高鐵京廣、滬漢蓉、西安-武漢-福州線經過武漢,武漢會擁有武漢、漢口、漢陽三大高鐵站。《武漢2049》提出,武漢可打造兩條鐵路、地鐵環線。其中,城市鐵路環線長約80公里,串起武漢所有的鐵路、城鐵和絕大部分地鐵,這一環線類似日本東京的山手環線。
  此外,武漢可考慮借鑒柏林南北穿城鐵路,改造市內的京廣鐵路,成為市內鐵路通道,串聯漢口站、武昌站和武漢第二機場。柏林用10年時間打造中央火車站,武漢也可謀劃武漢的“中央火車站”,改造更新盤活城中的武昌火車站。
  在市內交通建設上,《武漢2049》提出借鑒韓國首爾經驗,打造地鐵環線和推行公交改革。
  設想的武漢市內地鐵環線長34公里,串起漢口火車站、漢正街、武昌古城、中南、洪山廣場、沙湖、武漢606高樓、徐東、武漢天地。
  設想的武漢公交改革提出,未來武漢形成三家公交公司PK,在主城區修15-20條有軌電車或BRT快速公交線,總里程可達200公里。《武漢2049》建議,未來武漢要逐步減少修高架橋,將建設重點轉移到改善步行環境上,逐步限制機動車的使用。
  “1+4”的城市格局
  《武漢2049》提出,未來武漢的城市空間呈現“1+4”佈局。
  “1”是城市的核心“主城區”,“4”是外圍地區的4個“次區域”,分別是“臨空次區域”、“臨港次區域”、“光谷次區域”和“車都次區域”。
  “主城區”的範圍在三環線以內,面積約530平方公里,是未來武漢的中心城,也是武漢建設國際服務性城市最主要的空間載體。
  武漢將在這一範圍內打造“活力中心城”,未來,主城區的人口控制在700萬左右,九成工業企業外遷,約六成就業崗位在主城,夜間消費額占總消費額的比例不低於30%。“兩江四岸”是主城的核心,在沿江兩岸打造江南、江北兩個城市中心。在王家墩、四新、魯巷和楊春湖打造4個副中心。
  目前,倫敦有“東南西北中”五大次區域,悉尼有十大分區,武漢的四大“次區域”與之類似。“臨空次區域”涵蓋黃陂、東西湖,重點發展臨空產業區和吳家山都市產業區,盤龍湖、金銀湖新城和前川綜合城區。“臨港次區域”涵蓋新洲和洪山,重點打造陽邏臨港產業區、武漢石化產業區和邾城綜合城區。“光谷次區域”涵蓋東湖開發區、洪山、江夏等,重點發展東湖科技新城和湯遜湖新城。“車都次區域”涵蓋沌口、蔡甸、漢南和江夏等地,重點打造沌口汽車產業區、太子湖新城和蔡甸、漢南綜合城區。
  武漢要素
  四大競爭力
  國家的創新、貿易、金融、高端製造四大中心
  五大功能
  國際交通門戶、亞太企業總部集聚區、金融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多元文化中心
  五大要件
  活力、高效、綠色、宜居、包容
  本版採寫 記者 嚴運濤製圖 徐雲
  (原標題:2049世界城市武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sximfnkbwt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