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風車草、美人蕉、再綠草、蘆葦……高低錯落、五顏六色的各種植物分層次鋪開,潺潺流水在這片花草叢下麵經過後變得清澈透明,最後歡快地流入周邊的小河。
    筆者所見的這個生態和諧的景象並非是某個城市花園,而是惠州龍門縣地派鎮污水處理廠的人工濕地。目前,抓緊創建省級生態縣的惠州龍門縣已建成污水處理廠10座,納入生態創建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全部建成。
    筆者從省環保廳近日公佈的《廣東省農村環境保護行動計劃(2014-2017年)》獲悉,到2015年,我省將建成省級以上生態鄉鎮200個,完成2500個村莊環境綜合整治;到2017年,建成省級以上生態鄉鎮250個,3500個村莊環境綜合整治(包括名村建設)。
    通過從市縣到鎮村的生態創建等措施帶動,《計劃》預計到2017年,我省基本解決嚴重損害群眾健康的農村突出環境問題,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改善。
    治污
    解決“最後一公里”難題
    “以前居民家的污水全部直排入河,每逢傍晚,河流就泛起各家烹調的粘稠油污,建了污水處理廠後,鎮村面貌明顯好轉。”龍門縣地派鎮鎮長回憶。
    筆者瞭解到,創建國家和省的生態鄉鎮,包含公眾對環境狀況的滿意率、農村飲用水衛生合格率、污水處理、重點工業污染源達標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等十幾項指標。
    對於經濟能力相對較城市弱的農村來說,建設污水處理設施這項硬件指標是普遍較為困難的。地派鎮等地近年因地制宜選擇治理工藝,採用BOT等方式,解決了污水處理難以深入“最後一公里”的難題。
    “地派鎮創建生態鎮,污水處理廠必須達標。現在全鎮生活污水八成已經統一收集處理,日處理污水400噸,污水直排入河的情況不再出現,等到管網進一步完善後,處理量還會增加。”運營地派鎮污水處理廠的惠州中龍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筆者。
    筆者看到,管網收集到的渾濁污水經過收集池、以及厭氧水解池等預處理工序後,就會進入人工濕地,人工濕地的6種植物下麵有鵝卵石和沙石,濕地池底部呈傾斜狀,並鋪有防滲膜,污水受重力作用隨著地勢從高流向低處,在這過程中不同的植物發揮不同的吸附和分解污染物作用,鵝卵石和沙石則起到過濾的作用。經過濕地凈化後的水流還將進入沉澱池進行沉澱,沉澱出來的污泥壓成泥餅運輸到專業工廠進行回收利用。
    類似的設施不僅在地派鎮,甚至在一些生態村也有。筆者在龍門縣永漢鎮油田村嘉義莊小組也看到類似的“無動力人工濕地”,該村地下鋪設的污水管網直達各家各戶,率先實現了雨污分流。
    “目前,全省基本建成‘一鎮一站、一村一點’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系統,珠三角地區所有中心鎮(共73個)均已全部建成污水處理設施。”省環保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根據《廣東省農村環境保護行動計劃》,到2015年,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等市建制鎮及其他地區中心鎮,縣城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所在的建制鎮均要建成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到2017年,主要供水通道兩岸敏感區的建制鎮建成生活污水處理設施。
    到2015年,全省各縣(市、區)建成一座以上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50%的建制鎮實現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到2017年,珠三角80%建制鎮、其他地區70%建制鎮實現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
    升級
    生態創建促進地方綠色發展
    如果說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著眼於環境改善的硬件投入,從地區的可持續發展來看,生態創建對各地的另一大促進則是經濟綠色發展的轉型。
    今年6月,龍門縣鴻業紡織漂染有限公司的老闆收到了省環保廳發出的“紅牌警告”。該企業去年12月底被監測到廢水化學需氧量超標1.2倍,廢氣煙塵和二氧化硫濃度也超標。省環保廳根據重點污染源信用評價制度對該公司實施紅牌管理。
    龍門縣環保局隨即調查發現,該公司存在處理設施老化,處理工藝需要升級改造的問題,並責令該公司進行整改。
    筆者近日來到該企業走訪發現,一套包含7個碩大的污水處理罐的生產污水深度處理和中水回用系統已經建起來。改造後,惠州環保部門的上半年監測顯示,該廠廢水廢氣排放已經達標。
    龍門縣是水泥強縣,如何在繼續縣支柱產業經濟發展的同時,又不影響省級生態縣的創建?
    對此,龍門縣於2010年就全面完成落後水泥產能共200萬噸的淘汰,關閉14家立窯水泥企業,削減二氧化硫排放量1207噸。近年當地水泥行業又重點推廣了低純餘熱發電等節能先進技術。
    省環保部門人士介紹,由於生態縣的創建,需要80%以上的鄉鎮評為生態鄉鎮之後,才有資格,而創建生態鎮又要有60%是生態村,因此生態創建從市縣到鎮村,也促進了清潔生產或者轉型綠色經濟逐漸深入基層。
    如佛山南海區九江鎮關閉了鎮內全部電鍍、陶瓷、皮革、漂染等重污染行業,取締土燒磚廠,提升了產業結構、促進了污染減排,解決了一批歷史遺留的環境污染“老大難問題”。
    全省
    農業減排成效首次好於工業
    筆者瞭解到,經過多年努力,我省各地生態建設碩果纍纍。目前,我省中山市成為榮獲國家生態市的首個地級市,建成國家生態區5個,深圳、珠海、韶關、中山、佛山南海區等列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建成國家生態村、鎮87個,省生態村、鎮620個。
    今年來,珠海市被授予“廣東省生態市”稱號,並通過環保部組織的國家生態市建設技術評估;全省新增13個國家級生態鄉鎮、31個省級生態鄉鎮(街道)、6個省級生態村。
    此外,珠江三角洲建成了全國首個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群,中山市成為榮獲國家生態市的首個地級市,深圳南山區、福田區、鹽田區建成了國家生態區。
    生態創建對城市來說是一張靚麗名片,對於經濟實力較為薄弱的鎮村基層,又有何激勵機制呢?
    省環保廳生態處介紹,近年來,國家和省實施“以獎促治”政策,加大對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投入力度,國家和省相繼設立了農村環境保護專項資金,重點用於推進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村”整治、農村飲用水源地保護、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等項目建設,2008—2013年,中央和省財政農村環保專項資金分別安排1.6億元和3億多元,扶持了288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涉及871個村莊,受益人口約226萬人。
    “各地通過生態示範建設,加強了對農村環境保護的投入力度,通過制定農村環境保護規劃,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及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生態農業等措施,促進農村地區環境質量改善,農民環保意識不斷提高,農村經濟社會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上述負責人介紹說。
    經環保部核定,2013年我省農業源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別比2012年下降3.12%和4.96%,完成國家下達的年度減排任務,首次出現農業源減排高於工業源減排的局面。
    為落實我省農村環保行動計劃目標和任務,我省將到2017年重點實施縣(市、區)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等六大類重點工程項目,共計431項,總投資估算為104.4億元。
    記者
    觀察
    農村環保重在長效機制
    記者連日來在多地採訪瞭解到,不少地方在生態創建過程中,投入力度與工作熱情都很高,但在創建成功之後,如何保障這些基層環保設施和措施長期運作,則考驗農村環保長效機制的建設。
    以污水處理廠為例,省環保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從各地反映情況來看,導致我省不少村鎮污水處理設施配套管網建設滯後主要是由於建設運營經費不足、徵地拆遷難等。城鎮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建設滯後、污水處理廠運行進水量不足或者進水濃度偏低令水污染減排效益打了折扣。
    “政府要出台鼓勵政策,引入市場機制,吸收社會資金參與農村垃圾和污水處理,這有助於解決資金缺乏的問題。”有相關環保經濟學者提出,不解決經費來源問題,無法保證垃圾或污水處理的持續發展。要運用市場手段,採用BOT、BT等多種模式,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參與農村污染治理的基礎設施建設、運營和管理,研究制定財政貼息、減免稅賦、信貸優惠等配套政策引導社會資金投入農村環境保護。
    省環保廳專家建議,珠三角地區城市周邊鄉鎮要加快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和配套污水輸送管網的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盡可能將城鄉結合部鄉村的生活污水納入城鎮管網處理。
    而經濟相對薄弱的粵東西北地區鄉鎮,可根據人口密度、經濟發展情況因地制宜,採取分散和集中相結合的方式建設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在滿足污染減排和水質保護要求下,可根據實際條件採用‘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處理工藝,鼓勵採用投資較少、運行費用較低的生物濾池、強化人工濕地等處理方式。”
    《廣東省農村環境保護行動計劃(2014-2017年)》要求,各地通過增加財政預算、有效整合各項涉農資金,大力實施“以獎促治”“以獎代補”“以獎促減”“以獎促保”“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等政策,加大對生態主體功能區、生態發展區以及粵東西北地區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資金扶持。
    發改部門負責牽頭將有關涉農環保項目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年度投資計劃,制定有關激勵政策;財政部門負責研究制定有關財政政策和措施,統籌整合各類涉農專項資金,加大對農村環境保護行動計劃資金支持力度。
    南方日報記者 謝慶裕 通訊員 鐘奇振 發自惠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sximfnkbwt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